汽車產業的賽道正在改變,淘汰短跑選手,獎勵長途行者。
乘聯會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為1862.1萬輛,同比增長8%;批發銷量2271.8萬輛,同比增長12%。中國車市猶如一場進入中途跑的馬拉松,所有參賽者都正經歷最煎熬的階段——既不能復刻起跑時的猛沖姿態,又需為后半程儲備充足體力。
在全行業沖擊3230萬輛年度目標的賽道上,曾經的“速度明星”紛紛放慢腳步調整配速,這種“增長中的喘息”,恰恰揭開了中國汽車產業從“野蠻沖刺”邁向“理性長跑”的深層轉折。
現象:燃油車絕境覓生機新能源車未通吃,四雄逐鹿成定局
2025年車市最核心的變革,是“燃油獨大”時代徹底落幕,燃油車、純電車、插混車、增程式形成“四雄逐鹿”的新格局——前10月市場占比分別為49.1%、30.5%、15.2%、5.2%。這絕非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消費需求與產業供給的精準咬合,每個賽道都找到了適配的生存空間。
插混車型的爆發堪稱今年最意外的變量。前10月插混銷量達210萬輛,同比暴漲120%,“用電通勤、用油跑高速,充電不方便也不怕”的用戶共識,精準擊中了三四線城市用戶的續航焦慮,成為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核心推手。
與插混的爆發形成呼應的是,燃油車并未就此退場,反而在“絕境”中覓得生機:8-10月終端銷量連續實現同比正增長,10月單月銷量更是達到85萬輛。這背后的秘密藏在兩個關鍵場景:在充電設施覆蓋率不足30%的縣域市場,燃油車占比仍超60%;東北等北方地區進入10月后,“低溫續航縮水”讓不少消費者回頭選擇燃油車,有北方經銷商直言“燃油車占比環比上漲”。
品牌層面的分化則加速了行業洗牌:新能源領域呈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拿下51.2%的插混市場份額,理想和問界在增程式賽道占據66.2%的份額;燃油車市場則陷入“近身肉搏”,大眾、的市占率差距僅3.4個百分點,自主品牌靠著性價比持續蠶食合資份額。乘聯會崔東樹一語道破本質:“現在早已不是‘油電之爭’,而是‘技術定生死’,無論燃油還是電動,缺乏核心技術的玩家遲早會被淘汰。”

機會:政策錨點與技術拐點共振,重構競爭邏輯
工信部等八部門推出的《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為行業劃定了清晰的發展坐標:2025年汽車銷量約3230萬輛、新能源汽車約1550萬輛。
支撐這一目標的,是“新能源汽車下鄉”“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組合拳——截至目前,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已突破300萬份,政策紅利正有效激活存量需求,帶動整個消費鏈條運轉,而非簡單的市場替代。
但政策“導航”的效力,仍需市場“方向盤”精準配合。部分新能源品牌銷量下滑的現象提醒我們,消費者已不再為“新能源”標簽盲目買單;更有新勢力為沖量將入門車型價格壓至成本線以下,這種“自殺式營銷”雖短期拉升數據,卻讓行業利潤率跌至警戒線。好在規范化競爭已成行業共識,近期開展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正為這場行業馬拉松清除賽道障礙。
未來,“價格戰”“虛假宣傳”等無序行為將遭到嚴厲約束,政策支持將向“技術創新”“供應鏈穩定”傾斜;而新能源汽車下鄉、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等舉措,也預示著市場增量將從一二線城市轉向下沉市場,誰能吃透縣域用戶的補能需求與使用場景,誰就能搶占下一增長曲線。
政策的引導之外,技術端的變革正與政策形成強烈共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明確了長期時間表:2030年全固態電池實現小規模應用,2040年L4級自動駕駛全面普及。
但市場節奏遠超規劃,蔚來、小鵬押注的世界模型技術已進入2.0版本沖刺階段,理想自研智駕芯片明年就將裝車交付。
這意味著2026-2027年將成為行業關鍵轉折點:固態電池普及將徹底解決續航焦慮,讓純電重新拉開與插混的差距;L3級自動駕駛落地則會使其從“加分項”變成“必選項”。
汽勢Auto-First認為,未來的競爭早已不是單一產品或技術的比拼,而是產業鏈生態的較量,汽車芯片、操作系統、固態電池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將成為車企生死存亡的命門,缺乏核心技術儲備的玩家,終將失去競爭主動權。

思考:長跑者生存法則,錨定產品、供應鏈與用戶
在技術、產品、市場和消費觀念深度變革的當下,車企必須重新審視增長的本質。過去依靠車型快速迭代、價格戰搶占市場的策略,邊際效應已持續遞減,取而代之的是對核心技術、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與堅守。
這種對增長本質的反思,首先體現在產品端。一場“撥亂返正”的設計思潮正在悄然發生:曾經為標榜“科技感”而堆砌的過度設計,如難以操作的觸控屏、體驗不佳的自動啟停系統等,正被重新審視。用戶真實體驗的價值回歸,預示著汽車產業正從技術崇拜轉向人文關懷,產品力的核心不再是參數比拼,而是技術與需求的深度耦合。
產品端的價值回歸,離不開供應鏈的支撐。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變化提醒我們,一個強大而有彈性的本土供應鏈體系,不僅是成本控制的法寶,更是產業安全的屏障。從電池材料到芯片軟件,本土化、協同化的供應鏈建設,將成為未來幾年車企產品布局與戰略決策的重點,直接決定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與創新效率。
而支撐這一切的終極落腳點,始終是用戶。以往的“產品價值”“情緒價值”,未必是滿足用戶的“關鍵價值”。夯實品牌與用戶間的信任基礎,建立長期共情,方能行穩致遠。這其中,“真”是核心——用戶終將為“真產品”“真技術”“真服務”凝練的“真價值”買單,而非被花里胡哨的偽創新、虛技術、浮夸營銷話術所迷惑。
汽勢觀:長跑時代的生存哲學
2025年前10月的車市數據,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成年禮”——它終于告別了對速度的迷信,開始思考長跑的意義。品牌銷量的波動、車企高管的震蕩、政策方向的調整,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這場3000萬輛級別的馬拉松,考驗的不是一時的爆發力,而是持久的耐力、前瞻的智慧與堅定的戰略定力。
未來的贏家,不會是那些在中途盲目沖刺的品牌,而是懂得調整呼吸的長跑者:既能精準洞察固態電池與L3級自動駕駛的技術拐點,提前布局核心能力;又能搭建適配行業變革的組織架構,讓創新高效落地;更能跳出價格戰陷阱,在用戶價值中找到穩固錨點。當L3級自動駕駛從測試場走向公共公路,當固態電池讓續航焦慮成為歷史,中國汽車產業終將在這場耐力賽中,完成從“規模第一”到“質量領先”的終極蛻變。而那些真正的長跑者,早已在調整呼吸的間隙,看清了終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