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44萬輛、長安與吉利逼近30萬輛大關,零跑等新勢力黑馬邁過7萬輛門檻,自主品牌的強勢表現讓2024年"金九銀十"的汽車市場徹底沸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占據市場主導的合資品牌呈現出分化加劇的態勢。透過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本田等主流合資車企的10月銷量數據,中國車市的新舊交替與競爭邏輯正發生深刻變革。
強者守局與弱者承壓
合資品牌的10月銷量榜呈現出顯著的"冰火兩重天"格局,不同陣營的生存狀態差異懸殊,折射出其應對市場變革的能力分野。

德系車依舊展現出強大的市場韌性。一汽-大眾以138950輛的單月總銷量(含大眾、奧迪、捷達品牌)鞏固了合資龍頭地位,更難得的是在新能源浪潮下實現燃油車市場份額同比提升2.5個百分點的"反向增長"。其背后是3000萬輛產銷規模積累的品牌口碑與渠道優勢,這種深厚積淀成為抵御市場波動的"壓艙石"。上汽大眾同樣以93669輛的月銷穩住陣腳,朗逸、帕薩特等家用車矩陣持續發力,而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憑借25.99萬元起的限時價與華為智駕配置,正在豪華市場撕開新缺口。
日系車陣營則呈現兩極分化。一汽豐田成為少數實現正增長的日系品牌,10月銷量71407輛,前10月累計65.8萬輛、同比增長7%,這與其"全面智混化"戰略密切相關,電動化車型占比已接近半數。反觀東風本田則處境艱難,10月僅售28896輛,前10月累計25.5萬輛,距離去年39萬輛的全年銷量尚有13.5萬輛缺口,即便CR-V貢獻15148輛的半數銷量,仍難掩整體頹勢。

美系與韓系車走出差異化路徑。上汽通用以53182輛的月銷實現46.66%的同比大漲,昂科威、GL8等主力車型回暖明顯,更通過別克至境L7進軍高端新能源市場,展現出強勁復蘇動能。韓系代表悅達起亞則以出口破局,10月銷量22858輛,前10月累計突破21萬輛,但其國內市場仍需依賴賽圖斯等低價車型爭奪份額,缺乏拳頭產品的問題突出。
三重矛盾重塑市場邏輯
合資品牌的分化背后,是中國車市新舊動能轉換期的三重核心矛盾,這三大矛盾正在重構行業競爭的底層邏輯。
首先是新能源轉型節奏與市場需求的錯配。自主品牌憑借先發優勢已構建起完整的新能源產品矩陣,而多數合資品牌仍深陷轉型困境。決策流程冗長、中外資利益分歧等問題導致其新能源車型推出滯后,即便如一汽豐田推出bZ5純電車型,也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主流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已萎縮至不足三成,新能源滲透率低是關鍵誘因。唯獨一汽-大眾通過"油電共進"策略暫時穩住局面,但長期來看,其2026年推出11款新能源車型的規劃能否落地仍待觀察。

其次是價格戰與利潤空間的平衡難題。自主品牌的技術突破徹底打破了原有價格體系,比亞迪秦L DM-i等車型以A級車價格沖擊B級市場,直接擠壓合資燃油車生存空間。為應對競爭,合資品牌不得不開啟降價模式,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的價格下探、悅達起亞賽圖斯的低價策略,均是無奈之舉。但持續降價導致利潤承壓,2024年多家合資品牌出現利潤下滑,部分經銷商因虧損退網,形成"銷量下滑-降價促銷-利潤縮水"的惡性循環。
最后是本土化創新與全球化標準的適配困境。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而傳統合資模式中"外資供技術、中資管市場"的分工已難以適應智能網聯時代需求。盡管一汽豐田聯合華為、騰訊打造智能生態,上汽大眾延長合資協議至2040年并承諾15款中國專屬車型,但這種本土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智駕算法、座艙交互等核心領域與自主品牌的差距明顯。
三類需求的最優解
在市場格局劇烈變動的當下,消費者購車需跳出"合資優于自主"的傳統認知,結合自身需求精準選擇。以下針對三類核心需求給出具體建議。
此價位區間自主品牌已形成絕對優勢。比亞迪秦PLUS DM-i、吉利帝豪L Hi·P等車型,憑借2000公里級綜合續航、3L以內百公里虧電油耗的技術優勢,完美適配家庭用車的經濟性需求。相較于同價位的大眾朗逸、豐田卡羅拉等燃油車,自主品牌在空間配置、智能化水平上更具競爭力,且后期使用成本更低。

若堅持選擇合資車,可重點考慮一汽豐田卡羅拉雙擎,其混動系統的可靠性經過市場長期驗證,保值率相對穩定,但需接受配置簡單、智能功能薄弱的短板。韓系車的悅達起亞賽圖斯雖價格低廉,但品牌影響力不足,長期保值率存疑,僅建議短期使用需求者考慮。
追求駕駛質感與品牌口碑的消費者,可關注德系豪華品牌的入門車型。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憑借第五代EA888發動機與華為智駕的組合,兼顧了傳統機械素質與智能體驗,25.99萬元起的價格具備較高性價比,適合注重品牌與駕駛樂趣的用戶。一汽-大眾邁騰GTE插混車型則平衡了燃油車的駕駛感受與新能源車的政策優勢,適合限牌城市用戶。

新能源領域,別克至境L7作為美系高端新能源代表,在空間舒適性與靜謐性上延續了美系車傳統優勢,可作為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漢EV之外的差異化選擇。一汽豐田亞洲龍雙擎仍是混動領域的可靠選項,48%的電動化車型占比印證了其技術成熟度,但需注意智能配置相較于自主品牌的差距。
保值率方面,合資混動車型仍略有優勢,但自主品牌差距正快速縮小。一汽豐田RAV4榮放雙擎、本田CR-V銳·混動長期占據混動SUV保值率前列,其核心混動系統故障率低,二手市場需求穩定,適合注重資產保值的用戶。但需注意東風本田CR-V的整體銷量下滑可能影響未來保值率,優先選擇一汽豐田車型。
百姓評車
2024年"金九銀十"的銷量數據,標志著中國車市正式進入"自主主導、合資分化"的新階段。自主品牌的技術突破與模式創新,正在推動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這既是合資品牌的挑戰,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機遇。
對于合資品牌而言,2025年將成為轉型關鍵期,其能否通過本土化創新、加速新能源布局、優化價格體系實現"翻身仗",值得關注。而消費者則在這場變革中成為最大受益者,更豐富的選擇、更優的性價比、更貼合需求的產品,正是市場競爭最珍貴的饋贈。無論市場格局如何演變,能夠精準把握用戶需求、持續技術創新的企業,終將在這場行業變局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