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幾大電商平臺掀起“外賣大戰”,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當前,電商正成為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品質電商。什么是品質電商?如何培育品質電商?在近期舉行的“品質電商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教授分享了她的觀察與思考。
隨著中國經濟向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型,“品質”成為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品質電商;商務部實施品質電商培育行動,推動電商由“競價”向“競質”轉變。一時之間,“品質電商”成為一個熱詞。
為什么要培育“品質電商”?我認為,這一方面與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電商自身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電商要成為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成為就業創業的重要渠道,成為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要在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必須在提高品質上下功夫。而電商行業的四大任務,即融合線上線下、連接生產消費、面向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都需要品質化建設。今天的演講,我圍繞“重塑信任 引領電商高質量發展”來談談如何打造“品質電商”。
2025年上半年電商表現亮眼
我們先來看一張成績單。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讓人眼前一亮,中國經濟頂住壓力交出了漂亮的半年報:GDP增長5.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7.43萬億元,同比增長8.5%,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9%。
今年上半年,電商發揮創新能力強、業態模式新、市場規模大、國際合作廣的優勢,助力釋放內需活力,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構建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體現出三大特點:
一是消費電商提品質擴內需。隨著品質電商培育行動深入推進,網上零售額增長8.5%。品質商品、網絡服務消費、新模式新業態成為新動能,線上線下融合態勢不斷深化。1-5月重點監測平臺的數字產品、15類以舊換新家電和數碼、網絡服務消費、即時零售銷售額分別增長10.4%、14%、13.3%和12%。品質電商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成為支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是產業電商助對接促轉型。“電商+產業帶”推動產業轉型,產業電商惠企對接走深走實,提升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和內外貿協同能力,提升了中小商家品牌化、品質化水平。技術助力降本增效,主要產業電商平臺AI應用從質量管控等運營環節、供需匹配等服務環節,拓展至商業模式等產業發展全流程,縮短了研發周期,降低了運營成本。
三是絲路電商拓合作惠全球。絲路電商伙伴國增至35個,“電商惠全球”主題活動集約高效推進,為多邊、雙邊經貿合作注入電商新動能,“做電商找中國”成為全球共識。
縱觀上述三類電商,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就是在品質上下功夫。品質電商具備高效的供應鏈,由此可以降低社會流通成本,為實體經濟減負,提升國民經濟運行效率,重塑商業流通模式。通過更為準確地判斷消費者需求,推動C2B反向定制,品質電商可以幫助生產商更好地進行供需匹配,從而提高生產商的利潤率。
為何要高度重視培育品質電商
麥肯錫公司發布的《The Next Big Arenas of Competition》(《未來的主要“競技場”》)報告中明確指出,未來(2025-2040年)有18個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的“競技場”(又稱“風口行業”),這些領域到2040年可能產生29萬億-48萬億美元收入和2萬億-6萬億美元利潤,在全球GDP中的總份額將從4%增加到10%-16%。18個“競技場”中,電商位居第一,展現出極大的發展潛力,是值得全球關注的未來產業。這也再次提醒我們,不要僅限于簡單的“買買買”,要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待電商產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十項重要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在此方面電商當仁不讓,貢獻也有目共睹;第二項任務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或許大家較少會將其與電商聯系起來,其實這項任務與電商的“連接生產與消費”有著重要關聯。圍繞第二項任務,電商既要助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要把自己作為未來產業發展跑出更快的加速度,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8個定量目標,其中有2個來自電商“十四五”規劃。所以我們一直都說,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時代市場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數字經濟快車的傳動軸,在需求和供給間高頻雙向傳動,把技術、金融、數據等新的生產要素,普惠傳送給中小微企業,形成數字經濟競爭力。
但是一段時間來,電商的發展也遭遇了不小的信任危機。2024年直播電商投訴量居高不下,其中相當一部分源于“貨不對板”;消費者對電商平臺信任度下降,“不敢買”“怕假貨” 成為核心焦慮。電商行業整體呈現三重信任斷裂帶:一是商品信任斷裂,典型現象是濾鏡商品、成分造假,代價是退貨率居高不下;二是服務信任斷裂,典型現象是售后失聯、扯皮推責,代價是客服投訴量上升;三是數據信任斷裂,典型現象是刷單炒信、虛假評價,代價是決策效率下降。
其中影響特別大的是網紅直播間的售假問題,造成的不僅是商業損失,更是對整個行業的信任透支。為此,各方都在努力改善,比如:2024年6月開賽的中國電商主播大賽,強調主播的職業化培養;2024年8月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推出《帶貨主播:商業誠信與行業規范》課程,強調恪守商業誠信、遵守行業規范,是每一位帶貨主播的職責。此外,還有一系列監管舉措重拳出擊,尤其是2025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目前征求意見已完成,不久將正式實施。
探究直播間出現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一段時間以來,電商行業太在意流量競賽,卻忽略了品質共贏。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育品質電商,正是要重塑信任,倡導行業從“流量為王”轉變為“品質為先”。
同時,對于品質電商的理解,并非簡單指代“銷售高品質商品的電商”,而是要構建起一種以信任為基礎、以協同為手段、以可持續增長為目標的新型電商生態體系。其核心特征是從“交易導向”轉向“關系導向”,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共創”,從“零和博弈”轉向“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