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車企們除了繼續卷產品卷價格之外,它們似乎還達成了某種“默契”:雖然并沒有商量過,但就像是約好了似的,集體發力,給車圈帶來了密集且吸睛的一波波人事“地震”。而在剛剛完結的三季度,這份“震蕩”不僅沒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車企高層人事變動達130余起,涉及高管人數至少超過了136人。而在Q3,這個數字竟又增加了至少45人次。至此,2025年開年至今,國內車企高層人事變動案例已累積達180余起,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結合三季度的這45起,以及上半年的130余起人事變動案例,我們不禁發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現象:
其一,是比較“震蕩”的車企大多指向了某一類車企;
其二,則是比較容易成為“震區”的崗位,和往年明顯有所區別。
-01-
曾經最“穩”的它們,今年開始“上大分”
如果說往年的車企人事變動,提供更多案例的可能是新勢力車企,那么2025年這一情況,則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已完結的前9個月時間里,不斷發生人事“地震”的,變成了傳統車企。
據筆者統計,包括上汽、一汽、、廣汽、北汽、這6大汽車央國企,以及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幾乎每個月都能提供出一條甚至好幾條人事變動案例。
繼今年上半年上汽和吉利多次進行大調整后,在第三季度,人事“地震”頻發的代表車企則變成了長安和東風。
其中,長安汽車因為升級成為了新央企,出現了多個崗位的人員調整案例倒也能夠理解。畢竟全新的公司架構,全新的崗位職能,自然也需要進行大面積的履新。
相較而言,反倒是東風汽車集團的多輪人事“地震”可能更加值得關注。而且從實際發生人事變動的主體來看,不僅包括了東風旗下的合資品牌東風本田、東風日產,還發生在了自主品牌東風奕派、嵐圖,以及子公司智新科技身上,甚至還有研發總院的崗位調整。
具體來看:
7月22日,原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周峰履新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一職。而就在同一天,也曝出了原東風奕派營銷事業部總經理余飛離職的消息;
7月28日,陳濤出任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副院長;
9月15日,王彬彬、潘建新、曹東杰則分別履新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專務、黨委書記和被推薦擔任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三個職位;
9月22日,盧放兼任嵐圖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尤崢則卸任此職位。
9月28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智新科技董事長更換,崔志鋒接替聶春飛成為新任董事長。
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從旗下自主品牌到合資公司,再到子公司智新科技,甚至還有研發總院,如果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張小帆、段仁民分別履新東風汽車股份董事長、總經理等等案例,那么東風的人事“地震”,可謂是密集且連續,至少在2025年的前9個月里未見消停。
從上半年的上汽、吉利,到三季度里的長安和東風,筆者發現今年的傳統車企一改往年“較穩定”的態勢,反而在人事調整方面變得積極且深入了起來。或許,這也跟當下的市場競爭環境有關,更與傳統車企自身的迫切調整需求密不可分。
那么除了曾經“最穩”的車企,變得不那么“穩定”之外,今年車企人事調整案例中還有一個更加明顯的現象值得一提。
-02-
技術崗,竟成新“震區”?
眾所周知,以往車企除了自身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之外,最易產生人事變動的崗位大多集中在市場、營銷等部門。但凡車企銷量出現問題,或是遇到了瓶頸,這些崗位往往也是最先被“動刀”的存在。
而今年的情況似乎發生了些許變化。除了這些傳統“易震”的崗位外,我們印象中比較穩定的技術、研發部門的崗位,也貢獻了多起人事變動案例,大有成為新“震區”的趨勢。
4月10日,王從鶴接替蘆勇成為了新任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院長;
4月底,原比亞迪新技術院智能化國內產品管理中心主任唐旻昕離職;
5月21日,原理想汽車端到端模型負責人夏中譜離職;
5月29日,原一汽南京研究院CTO陳光跳槽去了小米;
6月30日,原蔚來技術規劃首席專家胡成晨離職;
7月28日,陳濤履新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院副院長;
以及近日發生的原蔚來人工智能平臺及云端工程負責人白宇利、原蔚來世界模型負責人馬寧寧、原蔚來智駕產品與體驗負責人黃鑫,接連離職。
不難看出,在我們以往印象中相對穩定的技術崗,今年著實貢獻了太多人事變動案例,大有成為新“震區”之趨勢。
馬曰:
雖然2025年剛剛過去了四分之三,但今年車企的人事“地震”較之往年顯得過于“瘋狂”了些。而我們都知道,除了車企自身需要進行的組織架構調整所帶來的職位變動,以及部分高管領導因個人原因或到點退休,或另有新的職業規劃之外,車企其他的人事調整,大多有著某些“不可言說”的原因。但愿這些調整,都能切實帶給車企好的“新氣象”,而不是“不搞車事搞人事,一搞人事就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