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奔馳、寶馬、奧迪三十幾萬到五十幾萬的車空間一把干掉。”當時,國內車企不信,說這話是放空炮。奔馳,寶馬和奧迪,也不信。
彼時,德國的寡頭們發出嘹亮的號角,“下一個10年德國依舊有50%的可能領導全球汽車產業”。
但是,這場志在必得的言志,并未讓世界感到恐慌,傳統的汽車江湖被電氣化重構,有人期待德國寡頭能夠漂亮地調轉船頭,有人則等待著取而代之。
“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車生產國”,和“德國沒有人真正了解電池,我們也缺少價值鏈”,兩種聲音交織,撕裂了德國人臉上的面無表情。

幾年之后,業內發現,曾經的口出豪言,也正在成真。就像不總是準點的火車,讓德國汽車百余年的技術護城河,有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奔馳、寶馬和奧迪,曾想當電動化“新規則制定者”的野心家們,在多年的搖擺中,未能拿出匹配時代速度的電動化戰略與產品,高端市場份額被蠶食,就變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甘心不?
當然不。
到嘴的鴨子,飛了?
不甘心的原因,至少有兩個。
掌握了百余年的汽車發球權,怎么會拱手相讓給中國品牌?另外,若論時代引領,奔馳、寶馬和奧迪,都是“早起的鳥兒”,但是卻沒有在時代的切換里,把蟲子吃到嘴里。
怎么甘心?
奧迪,涉足新能源的時間,不算晚。2009年推出高性能跑車R8 e-tron車型,e-tron這個科技名詞,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2015年,帶著全新奧迪A3 Sportback e-tron登陸中國,卻因為售價過高,成了“曇花一現”。
此后,擔憂投入過大,導致利潤降低,擔憂守不住燃油車的江山……一連串的擔憂,再加上舍棄不掉功勞簿,突如其來的洪流洶涌,讓奧迪不得不面對一場“兵荒馬亂”。

典型的“早起的鳥兒”,因為決心不夠徹底,“到嘴的鴨子,飛了”。 寶馬也是如此。
寶馬開始新能源征程是在2013年,也是一個很早的時間,在i3和i8推出的時候,新勢力還在互聯網廝殺。
因為,無法判斷十年后燃油車和電動車誰更受歡迎,為了保證盈利,寶馬放緩了探索的步伐,保守了起來,沒能再繼續擴大優勢。 后來,車型因“油改電”設計及與續航與智能化,與造車新勢力們存在明顯差距,以至于銷量不佳。
2019年11月8日,立冬。奔馳全新EQC純電SUV上市,標志著其成為中國市場首款國產豪華純電車型,毫無疑問,EQC不僅打響了奔馳電動化第一槍,更是奔馳希望在全新的領域重新定義豪華標準的“承載者”。
彼時,業內翹首以待,“汽車發明者”能不能順利以強悍的姿態介入未來10年巨大的不確定性,這些疑問,都在等著奔馳的答案。
老生常談的故事,在不久后有了答案。
奔馳三叉星徽悄然退場,“鴻蒙智行”四個大字懸于晨曦之中,這樣的局面在多個城市上演。奧迪曾在車展外面的廣告大牌上,無奈地寫著,“我們不是雜牌電動車”,也回答了一切。

歸根結底,搖擺,猶豫,錯失先機。“操控,底盤、發動機”等百余年的技術固城河,也被一舉撕裂。“我為什么要買一輛奧迪的電動車呢?”同樣的困惑,還圍繞著奔馳和寶馬。
挺殘酷的。
上半年財報顯示,三家品牌在中國市場銷量分別下滑14.5%、19.5%和15%,凈利潤跌幅均超過三成。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豪華車市場已不再是“德系品牌主導”的格局。
看著燃油車時代的最后一絲榮耀,融入粗曠的時勢中。奔馳、寶馬和奧迪,才真正發自內心地問自己:左邊,是豪華燃油時代的榮耀流失,右邊,是電動化的轉型逼迫,該如何選擇?
轉型不是一句口號,投入巨大、技術路徑選擇、供應鏈重塑,每一步都在消耗著老本錢。壓力,遠超燃油車時代的任何挑戰。
但是,沒有多余的時間給他們再猶豫。
中國市場,成了試驗田
錯失先機的他們,開始回望故事的起點。只是,需要改變的局面,變得很不利。
這場被電動智能化重構的產業鏈,奔馳、寶馬和奧迪成了跟隨者,不能忍受,但又無可奈何。
數據顯示,德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市場份額從今年1月的18.4%跌至9月的14.3%,已經在說明“把奔馳、寶馬、奧迪三十幾萬到五十幾萬的車空間一把干掉”的事情,正在發生。

寡頭們嘴上說著,“目前,沒人敢說自己能夠建立護城河”,卻又不想認命。但是,亦不能像以前一樣,搖擺不定,也不能像沒有包袱的新勢力品牌一樣,埋頭猛沖。
怎么辦?
一邊回調,一邊試水。
目前,奔馳、寶馬、奧迪都明確暫緩了電動化推進的節奏,選用“油+電”的組合形式來過渡。換言而之,就是“一邊繼續賣燃油車賺利潤,一邊推出電動車試水。”
中國市場,顯然是這塊試驗田。“在中國創造,服務全球市場。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新能源戰略里非常重要的基石”,是奔馳對中國市場的承諾。
2025年,是奔馳進入中國市場的第20個年頭,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用了8個字總結了中國市場對奔馳的重要性。

“雖非故土,親似家園。”
在他看來,過去20年中,中國始終是奔馳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和創新核心。并制定了“中國創新,反哺全球”的策略。康林松用“一支足球隊”的運作方式來比喻這一過程。
與此同時,奔馳將善用“中國優勢”,將集團在中國形成的供應鏈成本優勢和創新人才儲備融入全球體系,大幅提升運營效率。康林松還承諾,奔馳的產品無論動力形式,都將同步實現智能化升級,達到“無論油電,都很智能”的標準。
康林松從不避諱談及壓力,與困境。在他的概念里,“經歷過低谷,才能承受起輝煌。”130多年來,奔馳都是這樣過來的。這次,也不例外。
寶馬態度一樣。
“中國是寶馬的一個領先市場,布局僅次于在慕尼黑的德國總部。”今年以來經常到訪中國的寶馬掌舵人,齊普策甚至在三十天里連續到訪中國三次,不斷談及各種技術的變化。
“中國是我今年訪問次數最多的國家,這足以說明它在寶馬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近日,第四次來中國的他,再次強調,“中國是行業技術競賽決賽場”。
任何車企想要成功,就需要在中國有強大的研發能力,比如寶馬。“我們在中國不僅擁有德國以外最大的生產規模,還建立了德國以外最龐大的研發隊伍,超過3000名研發人員。”
齊普策說,寶馬一直在踐行著“家在中國”的承諾。與此同時,寶馬布局了多條技術路線,并重啟了增程技術路線。

“如果你和中國的工程師合作的話,他們其實永遠不會說No,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會做得更好。”齊普策認為,在這里能夠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些工程師會不斷地嘗試,這個也是中國的一個競爭優勢。
比起奔馳和寶馬,奧迪的回調,相對激進,并開始探索轉型平衡中的術與道。與奔馳和寶馬略有不同的是,奧迪選擇了“從頭開始”。
不僅推翻了前任CEO所設定的“2033年全面電動化”決策,不再設定燃油車終止時間之外,還爭分奪秒地改造奧迪。也是8個字,“左手華為 右手AUDI”。
2024年5月,奧迪宣布在上汽奧迪旗下復活奧迪早期的字母標識“AUDI”,并與華為合作,打造出豪華品牌中第一個專屬中國市場的新能源品牌。

符合奧迪一如既往的風格,更是一場豪賭。業內認為,“奧迪和AUDI雙品牌運作,既維護了經典,又為創新留出了試驗田。”
當然,奔馳、寶馬和奧迪這樣并不算徹底的轉型,市場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說好聽點,叫“燃油車+電動化”兩條腿走路,不好聽的也叫“騎墻派”,什么都想要。
一切的背后,都來自于財務、技術、市場的三層平衡。巨頭們想要未來,但絕不會舍棄利潤。邁出第一步后,轉型的路并不輕松。他們還需要去驗證這條路線的正確性。
正確了,才有以后。
答案,比任何一次都難
檢驗路線的,是產品。
從目前來看,奧迪的轉型路徑有了初步的驗證。一汽奧迪A5L、Q6L e-tron、上汽奧迪A5 Sportback等車型紛紛上車華為智駕,同時全新奧迪E5 Sportback售價23.59萬元起,遠離傳統豪華車30萬元以上的“舒適區”。
不過,30萬元也早已經不是豪華品牌的舒適區了。去年,多家造車新勢力就下了決心,都要搶占30萬元市場,從轎車到SUV,再到MPV市場,多款新能源車型拿著電動和智能技術,像下餃子一般,入侵了這個市場。

逼得老牌豪華品牌不得不想辦法,重新占領高地。無奈之下,奧迪立下一個目標,“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在全新的合作模式下,德方團隊負責設計和底盤開發,而中方則專注于輸出智能技術、三電系統,并負責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國市場正在重新定義新能源豪華標準,奧迪必須成為參與者與領導者。”
一場顛覆性的定價,擊穿了傳統豪華電動車的價格體系,一款被質疑為“不純正味道”的奧迪E5 Sportback,以”宣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為口號,采用了為中國開發的全新平臺和中國本土化設計、功能配置,搭載寧德時代的電池,為傳統豪華品牌的轉型寫下了一個模板。
上市半小時訂單破萬之后,AUDI終于可以確定地說,“我們也相信‘只會成功,不會失敗’”。
業內都說,奧迪E5 Sportback的成功,預示著豪華品牌的電動化進入了中國節奏,反擊戰拉開序幕。
與奔馳的“豪華敘事”和寶馬的“產品突圍”不同,奧迪算得上全面放權中國市場,用“油電雙智”來換取轉型空間。所以,這個反攻的序幕,奔馳和寶馬還只算拉開了冰山一角,并未接受市場的檢驗。
康林松認為,中國市場的競爭,很有可能是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他也表現得樂觀,認為,競爭之下,也為奔馳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練好內功”的良好契機。“其實這種競爭對于客戶是好事,會帶來更多的創新。”

作為戰略級產品,純電長軸距CLA展現出了奔馳對豪華電動車的重新解構。CLA 是基于 MMA平臺打造的首款車型,首發搭載 MB.OS 操作系統,以及 MBUX 虛擬助理,上市時間在第四季度。
彼時,奔馳所說的,“一向是能做100分,寧愿說90分,甚至80分的企業”,將會在純電CLA車型上被驗證。奔馳轉型的成敗,在此一舉。
奔馳很有信心,并強調,奔馳充分把握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搭載的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在確保充分實地測試的前提下陸續開放,絕不讓客戶做“小白鼠”。至于定價,奧迪已經給出了一個可參考的答案。

相對于奧迪正在被市場檢驗,奔馳即將被檢驗,寶馬的武器,要等到2026年才會出現在中國市場。9月,新世代iX3在慕尼黑首發。齊普策表示,中國專屬長軸距版車型,將在2026年投產。
齊普策稱,這是迄今“中國化”程度最高的寶馬車型,“不僅回應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釋放出寶馬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堅定信號”。
此話并不虛,“新世代”車型,沒有中國供應商的支持是無法完成的。在寶馬的全球戰略中,中國已從單純的“銷售市場”,轉變為“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支點”。
從慕尼黑到中國,7980公里,是一條從油改電到純電平臺的戰略革新之路,連接著寶馬的未來。
2025年的奔馳、寶馬和奧迪,就像正在考場上奮筆疾書的考生,答案各不相同,但是這場“時間換空間”的豪賭,答案比任何一次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