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汽車、深藍汽車、理想汽車等汽車品牌相繼發布公告,承諾在指定日期前下單的消費者,即使車輛延遲至2026年交付,也能享受與今年同等的購置稅優惠。這些補貼政策多以尾款抵扣或現金補貼方式兌現,最高補貼額度達1.5萬元。

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進入關鍵轉折點:2024至2025年購置稅全額免征,而2026至2027年將減半征收。這一政策變化使得今年第四季度成為消費者享受全額免稅的“窗口期”,也促使車企紛紛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
、等車型將于10月31日截止,問界2026款M7的截止日為11月3日,而深藍和小米的鎖單周期則持續至11月底。這種時間安排既創造了銷售緊迫感,也為車企預留了足夠的訂單處理時間。
10年免稅政策謝幕
自2014年起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政策,在經過十年普惠期后,中國車市即將迎來階段性調整。根據政策規定,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購置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車輛購置稅,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而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購置稅政策將調整為減半征收,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政策變化不僅體現在減免力度上,更關鍵的是技術門檻的提升。2026年起,只有符合《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和《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兩項新國標的車型才能享受減免政策。
這意味著,部分技術落后的車型將不再享受購置稅優惠,消費者購車成本可能增加。以一輛售價3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為例,目前購置稅全免,而2026年后需繳納1.5萬元購置稅。
工信部等三部門密集發布了關于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優惠政策的技術要求調整公告,有些車型因為達不到標準就將無法享受稅收優惠。簡單來說,純電車型提高了能耗標準、插混車型(含增程)加嚴純電續航門檻。插混車型要求純電續航必須達到100公里以上。而且滿電滿油的情況下,插混車的電耗比純電車高40%-45%,而舊規是35%。只有達到這個標準,才能進入稅收減免的范圍。
政策調整正在加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優勝劣汰。那些依賴低技術、低價格競爭的“落后產能”將因無法享受優惠而被市場淘汰,推動產業從“拼規模”轉向“拼技術”。
補貼成為競爭籌碼
政策調整的信號釋放后,市場和消費者層面已出現明顯反應。各家車企動作明顯提速。一方面,今年下半年扎堆上新,借助政策紅利窗口帶動訂單增長,沖刺此前制定的全年目標銷量。2025年9月,中國車市迎來了史上最密集的“新車上市潮”,超70款新車扎堆上市,覆蓋多個細分市場的新車型,從經濟型到豪華型,從純電動到燃油車,形成了全品類競爭格局。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2025年9月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車投放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一些熱門車型的訂單激增,導致交付周期延長,但購置稅的跨年變化,也給這些訂單帶來新問題。因此,購置稅差額補貼成為當前車企主流動作。
蔚來方面表示,若現在完成鎖單,因廠家原因需在明年交付,消費者可使用購置稅差額補貼券抵減車價,最高可抵扣1.5萬元。此外,小米、問界、、智己、理想、深藍等產品,也推出類似方案。
以下是部分車企的補貼方案表格

對消費者而言,2025年剩余時間是購置新能源汽車的黃金窗口期。消費者不僅能享受現有的購置稅全額免征優惠,還能鎖定車企提供的補貼保障。
在車型選擇上,應優先考慮符合2026年新技術要求的車型,即使因交付問題跨年,也能確保享受減半征收政策。
在年底沖量的關鍵時期,購置稅補貼已經從一個“加分項”演變為關鍵的“競爭籌碼”。當頭部品牌紛紛推出類似政策后,其他品牌為了不丟失潛在訂單,保持市場競爭力,將有很大概率選擇跟進,推出各自的補貼方案
今年11月底前,將是消費者鎖定購置稅優惠的最后機會。隨著政策窗口期逐漸關閉,車企的“兜底”承諾將成為拉動年底銷量的關鍵籌碼。對于確有購車計劃的消費者,不妨把握這一波補貼紅利。除了上述已官宣的品牌,可以密切關注您感興趣的其他品牌動態。另外,補貼雖是實惠,但購車決策仍需以產品力、實際需求和長期價值為核心。一定要仔細閱讀補貼條款,確保其能覆蓋因產能等非個人原因導致的跨年交付情況。
百姓評車
綜合來看,2025年第四季度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全額免征的最后窗口期。國家政策的明確轉向與車企的“補貼兜底”策略共同塑造了當前獨特的市場機遇。
對于消費者而言,當下的決策需要兼顧短期紅利與長期價值。在2025年結束前購車,不僅能鎖定至高1.5萬元的購置稅減免差額,還能享受車企為沖刺銷量提供的各類補貼與優惠,確實是不錯的入手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