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圈有兩句話,第一句‘無兄弟,不越野’是對的,第二句‘只有慫人,沒有慫車’是把人往死里逼。”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希誠的話,點出了當下中國越野圈的核心痛點。
越野出行并非簡單的“人車相加即可征服自然”,而是一個“人-車-野”高度耦合的復雜系統工程,任何一環的失衡都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理想狀態是,駕駛者的技能與經驗能夠駕馭所選車輛和目標場景;車輛的性能與配置能夠滿足場景需求且在駕駛者可控范圍內;所選場景的難度與風險在駕駛者能力和車輛性能可承受的安全閾值內。

只有當這三者達到最佳匹配時,越野出行才能真正實現安全與樂趣的統一,才能體驗到探索自然、挑戰自我的純粹愉悅。任何單方面的“木桶短板”,例如“菜鳥駕駛者+頂級越野車+高難度路線”,或“專業車手+城市SUV+極限穿越”,都可能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將愉悅的旅程推向危險的邊緣。
當下,中國越野市場逐步由專業領域走向大眾視野。不得不承認,大眾越野愛好者從購入車輛到真正入門、進階的途徑模糊不清,缺乏系統性的指導與支持,極易在碎片化信息中迷失方向,走入認知誤區,甚至觸發不必要的安全風險。

2025年11月11日,在達安中心技術創新交流會上,十位行業機構及企業代表共同上臺為“越野出行指南針”品牌標識“CORA”(China Off-Road Roadmap Adventure)揭幕。

達安中心副總經理蔡未末表示,這個由達安中心牽頭、多家行業機構及眾多車企聯合發起的項目,希望建立一套覆蓋“人、車、野”的標準化體系,解決當前行業“性能自說自話、地形難度無界定、駕駛者能力無認證”的痛點。

越野圈的“三重亂局”
如今的越野車已從專業工具變成大眾的生活符號,但快速發展中藏著不少隱患。網絡上,“城市SUV挑戰虎克之路陷車”“新手開硬派越野沖坡翻車”的新聞屢見不鮮,背后是行業長期存在的三大亂象。
消費者常被車企“全地形能力”“極限涉水深度”等宣傳話術迷惑,模糊了日常使用與極限操作的邊界,讓普通車主誤以為自家車也能“無所不能”。
達安中心的調研顯示,70%的越野事故源于“認知錯位”——要么是新手高估了自己的技術,要么是車主誤判了車輛的性能,要么是選錯了路線難度。

更棘手的是標準缺失。這不僅包括車企說的“強越野”到底是什么標準,還包括類似老掌溝“好漢坡”的難度該如何界定,以及新手和老炮的能力怎么區分這樣的核心問題。
這兩年,越野路線的難度逐年攀升。以虎克之路為例,其成長歷程堪稱是越野路線不斷升級的典范。它最初是2015年在賀蘭山深處開發的一條四驅車攀巖線路,憑借其高難度迅速成名。

此后,開發團隊不斷投入,線路數量從最初的1條增長到2019年的41條,2021年達到51條,2022年深秋更是擴展至72條,成為與美國RubiconTrail(盧比肯小道)、Moab(摩崖)齊名的全球三大越野圣地之一。
路是“越來越野”,但越野的人卻是“越來越新”。他們不知道路的兇險程度,也不知道車的真實情況,作為司機的人更沒有系統性的判斷。
2024年10月,汽車在著名的虎克之路發布過越野車輛分級標準,它涵蓋4大維度、20項性能、70個指標,并以此將越野劃分為四個級別,為不同需求的用戶提供專業、安全、科學且具針對性的服務。
2025年6月,長城陸續完善了這套包含車輛性能、場景難度和駕駛者技能的“三位一體”越野分級體系。

該體系從車輛的幾何通過性、動力傳動等四大維度將車輛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泥雪沙山等典型場景的難度與風險進行分級;并從經驗、裝備、駕駛、理論四個維度將駕駛者技能劃分為四個等級,最終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評估框架。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長城汽車制定的評估體系為國家有關越野車團體標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10月17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聯合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乘用車越野性能評級方法》團體標準,未來,還將推出“越野場景分類分級與場地評級方法”團體標準等等。
達安中心主導的“越野出行指南針”品牌則等于是根據落地的團體標準,制定標準化測試流程, 著力構建“人+車>野”匹配模型,正是要糾正當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唯車輛性能論”的認知偏差,試圖構建一個涵蓋“選車用車、路線選擇、認知提升”的全生態越野出行標準體系。

“人+車>野”匹配模型
王希誠說:“再牛的越野車,交給新手開5級路線也危險;再厲害的老炮,開城市SUV也闖不過極限地形。”
正是基于這種考量,“越野出行指南針”的范圍不僅限于選車環節,而是延伸至用車、路線選擇、技能認知提升等越野出行的全鏈條。
“越野出行指南針”品牌的核心是用一套科學體系破解亂象,這套體系就像給越野出行裝了“三只精準的標尺”,對“車”的性能進行場景化分級,對“野”的路線進行難度與風險分級,對“人”的能力進行評估分級,最終提供三者匹配的建議方案。
在“車”的維度,它終結了車企“自說自話”的時代。
作為第三方機構,達安中心會基于協會團體標準,制定標準化測試流程,直接采購商品車實測,而非用廠家提供的“特裝車”。

它將從離地間隙、接近角等基礎參數認證,到碎石路、泥地等場地性能測試,再到選取已認證的越野路線(如老掌溝、好漢坡)進行真實場景驗證,最終形成帶編號的測評報告,讓消費者清晰判斷“這款車到底能去哪、不能去哪”。

達安中心副總師、軒轅獎評委李青林表示,測評報告將客觀呈現數據,例如某“方盒子”車型通過性評分較低,但舒適性配置突出,他們就會明確其“城市潮玩”屬性,而非否定產品價值。
為此,他們將車輛細分為五個等級,從僅能應對輕度非鋪裝路面的“泛越野”,到能穿越無人區的“超強越野”,每個等級都有清晰的場景適配說明。
對于“野”的界定,它希望給每條路線定了“難度身份證”。
達安中心聯合專業機構實地勘測全國熱門路線,從坡度、碎石密度、救援配套等維度劃分為1-5級,1級是入門體驗路線,5級則是專業極限路線。

通過認證的路線會立起標識牌,標注推薦車型、必備裝備和救援點位置,用戶還能在小程序上查詢實時路況——比如雨季的泥濘路線會臨時升級難度,避免過時信息誤導人。
而“人”的維度,是給駕駛者建了“能力說明書”。
品牌聯合專家打造越野知識庫,涵蓋操作技巧、應急救援等內容,通過“線上課程+線下實訓”開展認證。
達安中心還在規劃“越野教官資格證”,通過嚴格考核的駕駛者可成為官方認證教官,參與新手培訓。未來還將聯合車企開展“車主訓練營”,將認證體系與用戶運營結合。

總之, “越野出行指南針” 品牌越野領域評級體系,簡稱CORA(China Off-Road Roadmap Adventure的縮寫)評級,核心是圍繞 “人 - 車 - 野” 三個核心維度建立的標準化評級體系,著力構建“人+車>野”匹配模型,旨在通過科學的“人-車-野”匹配,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全生態受益
就像登山有登山繩,潛水有氧氣瓶,“越野出行指南針”就是越野的“安全裝備”。它不會阻止新手挑戰自我,而是告訴新手該從哪條路線起步;不會限制車企創新,而是引導車企往用戶真正需要的方向發力;不會固化越野文化,而是讓這種文化能被更多人安全地享有。
無論是日常通勤為主、偶爾體驗輕度越野的“城市游牧民”,追求周末短途中度探險的“家庭探險家”,還是向往專業級極限穿越的“硬核玩家”,都能根據自身實際需求精準匹配相應等級的車型。
對普通車主來說,它是“避坑指南”也是“安全保障”。想買車的“城市游牧民”,能直接查到適合輕度越野的車型;周末帶家人出游的“家庭探險家”,可通過小程序找到3級以內的安全路線;剛入門的新手,能跟著認證教官學技能,再也不用靠“交學費”試錯。
對車企而言,它是“研發導航”也是“責任盾牌”。長城汽車此前已探索過四級分級體系,而“指南針”的行業級標準讓車企更有方向——不用再盲目堆砌配置,而是按不同等級的性能要求精準研發。
更重要的是,一旦用戶誤將低等級車輛開去高難度路線出事故,比如誤將城市SUV開至極限地形導致事故,廠商將面臨質量追責風險,分級認證能幫助企業明確責任邊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越野出行指南針”品牌的推出,無疑是行業向規范化、標準化邁出的重要一步,盡管它目前并非強制執行的法規,但其探索意義重大,為未來可能的法規制定或行業公約的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

“越野出行指南針”的愿景是,讓越野不再是少數人的“勇敢者游戲”,也不再是充滿盲目與風險的“冒險之旅”,而是成為一種可觸及、可學習、可享受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在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到探索自然、挑戰自我的純粹樂趣,讓“可城可野可遠方”的夢想照進現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認為,“越野出行指南針”及相關標準建立,不僅為越野學這一學科從理論走向工程應用搭建了重要橋梁,更對推動我國越野科學技術體系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越野出行指南針”品牌的正式發布,中國越野出行生態有望步入更加體系化、標準化的發展新階段。當然,“越野出行指南針”這種全生態指南的構建,絕非單一企業或機構能夠獨立完成,它需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多方協同。
未來,合作各方將依托該平臺,深化在標準建設、路線驗證與知識普及等關鍵領域的協作,共同促進中國越野生態的繁榮與安全建設,而它所帶來的好處,將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越野生態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