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最近推出了一款叫Q6 e-tron的純電SUV,說是德國技術和中國智慧結合的產物。這車在長春工廠造的,用上了華為的智能系統,號稱續航能跑765公里,充電十分鐘能多跑近300公里。
這車是奧迪和華為一起搞的,工廠用了很多智能設備,車身材料用了大量鋁合金和高強度鋼。華為給它裝了自動駕駛系統,能實現L3級別輔助駕駛。奧迪還找來了保時捷的團隊調校底盤,前后都是五連桿懸架。
用戶最關心續航和充電速度。實測下來,CLTC工況下能跑765公里,快充功率到270kW,十分鐘能充夠294公里的電。但具體開起來能不能這么準,還得看實際路況和溫度。冬天低溫下電池表現會不會打折扣,現在還不太清楚。
車里有三塊屏,中控屏14.5英寸,副駕還有10.9英寸的小屏。抬頭顯示器是88英寸的AR-HUD,開車時能直接投導航信息到前擋風玻璃上。音響是Bang & Olufsen的,后排座椅還能調角度,坐起來舒服點。
安全方面用了賽車級車身結構,鋁合金和高強度鋼占了八成多,其中熱成型鋼占了三成四。這個比例比很多同級車高,理論上碰撞時保護性更好。但具體安全測試結果還沒公布,得等第三方機構的數據。
奧迪找來了設計過R8的團隊做外觀,車頭前后都有發光logo,尾燈用了第二代OLED技術。輪轂是21英寸的空氣動力學款式,車身比例看起來比較運動,但實際風阻系數官方沒詳細說。
這車是基于PPE平臺打造的,和保時捷同源。電機扭矩控制優化過,開起來震動小,暈車感據說比普通電動車少。但具體加速性能參數,比如零百加速時間,官方資料里沒提具體數值。
現在國產電動車市場競爭很激烈,特斯拉、蔚來這些品牌都在推新車型。奧迪這款定價應該不便宜,但華為系統的加入可能吸引喜歡科技配置的消費者。傳統豪華品牌轉型電動車,到底能不能和新勢力抗衡,還得看銷量。
長春工廠是奧迪和一汽合建的,主打智能生產和環保。工廠用了AI質檢和零碳排放技術,但具體生產成本會不會拉高車價,現在還不好說。電池回收和充電網絡建設這些長期問題,廠家也沒詳細說明解決辦法。
華為在這次合作里不只是供貨,而是深度參與了系統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用了華為的乾崑技術,支持L3級別,但法規還沒完全放開,實際開起來能用多少功能,得看各地政策。
保時捷團隊調校的底盤,前后都是五連桿懸架,減震器能根據路況自動調節。這種配置一般出現在高端車型上,但具體調校風格是偏硬還是偏軟,得等試駕才知道。
車機系統用了華為的鴻蒙系統,界面和操作邏輯跟手機類似。但和奧迪自己的MMI系統怎么融合,會不會有卡頓或者功能沖突,用戶反饋還沒出來。
這款車的軸距有2995毫米,后排空間理論上夠用。但座椅材質和填充物軟硬度這些細節,官方資料里沒詳細描述,可能得等實車體驗。
奧迪說這是豪華電動3.0時代的產品,但具體怎么定義這個時代,和其他品牌比有什么特別優勢,宣傳里沒說清楚。可能更多是營銷概念,實際產品力還是看性能參數。
現在這款車已經在國內市場上市,但具體銷量和用戶評價還沒出來。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還要看后續的市場表現和用戶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