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進寶馬4S店,你會看到一種頗為割裂的場景:展廳里依舊是熟悉的豪華與精致,但銷售臉上那份努力維持的笑容背后,卻藏著一絲底氣不足。
當你問起5系的價格時,他會報出一個讓你以為聽錯了的數字,因為其中的優惠力度,足夠讓你轉身去隔壁商場全款訂一臺小米SU7,甚至還有富余。

這不是玩笑,而是正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演的現實。
曾經身份與成功的德系三強,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用“骨折價”來換取一絲喘息:寶馬5系的降價幅度高達40%,入門款車型從43.99萬降到26萬;奔馳E級,優惠15萬;奧迪A6L,優惠14萬......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調整,而是一場雪崩。雪崩的起點,是山腳下最先失守的“34C”陣地,那里的價格防線早已退守至20萬區間,與一眾國產新能源短兵相接。
“降價”是為了“換量”,但這個傳統藝能,卻越來越不好用。

今年上半年,奔馳C級和奧迪A4L的銷量像是被踩了剎車,分別下滑了16%和27%。寶馬坦承,連i3、i4這樣的電動走量車型,交付量都下跌了70.8%。
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奔馳的凈利潤同比下滑55.8%,幾乎被攔腰斬斷;奧迪緊隨其后,凈利潤下滑37.5%;寶馬稍微好一些,但凈利潤也下滑了29%。
過去,BBA在中國市場有三道堅不可摧的防線:“34C”負責群眾基礎,“56E”負責中堅力量,“78S”則負責捍衛榮耀。
如今,前兩道防線越來越不牢靠了。
于是,寶馬7系、奧迪A8L和奔馳S級自然成了全村的希望。

百萬級豪車市場,曾是中國品牌的“禁區”,無論是售價70萬的前途K50,還是沖擊80萬的高合HiPhi X,它們的故事最終都以悲劇收場。
后來的玩家,學會了“農村包圍城市”:先在30-50萬的價格區間扎穩腳跟,通過服務和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拿捏,硬生生從BBA的口中奪食。
2024年,BBA三家合計的市場份額,從十年前的超過90%萎縮到35%左右。流失的市場份額,幾乎都被新勢力奪走了,僅理想一家,就占據了豪華車市場近10%的份額。
今年4月,ET9的月銷量(835臺)首次超越寶馬7系(761臺)和奧迪A8L(649臺)。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仰望扛出“技術即奢華”的大旗,憑借“易四方”、“云輦”這些聽起來頗具玄學色彩的技術名詞,以及“原地掉頭”、“應急浮水”等硬核功能,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銷量破萬的百萬級汽車品牌。

至于華為,表現同樣令人驚艷:僅僅109天,尊界S800的大定訂單就超過1.4萬臺。
什么概念?幾乎相當于今年上半年,寶馬7系、奧迪A8L和奔馳S級在中國的銷量總和。
由于訂單遠超預期,行政人員甚至都被動員去支援生產線。
面對頹勢,BBA并沒有坐以待斃,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它們居然委身向曾經的“學生”學習。
奔馳早在2017年就用資本綁定了中國本土的智駕公司Momenta;寶馬喊出“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后也轉身牽手Momenta;奧迪則選擇擁抱華為智能駕駛。

這一系列操作,翻譯過來其實只有一句話:我們承認,在智能化這個新賽道上落后了。
燃油車時代,發動機的轟鳴、變速箱的平順、底盤的質感,是BBA賴以生存的技術壁壘,也是它們“躺賺”的資本。但在新能源時代,競爭的維度徹底改變了,三電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這些由代碼和算法構建的新元素,讓BBA的傳統優勢越來越拿不出手。
當然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BBA深厚的品牌積淀依然是不可小覷的力量,而彎道超車的中國品牌們,也面臨著品牌故事如何深入人心、全球市場如何開拓等諸多挑戰。
在新的章節里,誰能活著笑到最后,目前沒人敢打包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現在給你100萬預算,你是會選擇以BBA為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還是后來居上的國產新勢力呢?